美术欣赏与诗词整合的探索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观点和中国的整个文明史是分不开的。尤其与中国的哲学、伦理学、文学、书法、音乐、舞蹈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绘画,在上古本来也曾具有一种宗教和政治功能性的起源,是礼教的工具。它的使用,一是助成教化;一是“铸鼎象物,百物为备,使民知神奸”。这种功能主义的艺术,是一种被动的艺术,社会的艺术,集体伦理的艺术。唐宋以后,中国画中出现写意文人画,则意味着绘画功能的重大转变。绘画由伦理教化工具转到士人和诗人表现个性抒发胸中块垒的自由表现。中国的绘画渗透着中国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如果不知道中国儒家的思想,就不可能理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如果不读一点老庄哲学著作,就不可能理解“元四家”会以“平淡天真”作为山水画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果不了解佛教教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就不可能理解何以会在“丝绸之路”上出现莫高窟这样惊人的佛教艺术宝库;如果不熟读一些中国古典诗词,就不会体会到中国绘画中有着诗歌般的抒情的优点、含蓄蕴藉的情趣、形象生动的比兴法、抑扬顿挫的音韵、节奏……。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苏东坡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唐代人,字摩诘。他是诗人同时又是画家。诗中有画的例子很多,可谓俯拾皆是。李白的"平林漠漠烟如织";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谢灵运的"野广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王安石的"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王绩的"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等等。诗与画,不仅仅是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的关系。上述所列诗句只不过是古人寄景于诗罢了,这和画中有诗还大有区别。戴熙有题画诗,"崎岸无人,长江不语,荒林古刹,独鸟盘空,薄暮峭帆,使人意豁。"诗题其画,确感诗意盎然,但题画是一回事,画中有诗又是一回事。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长处与短处,两者结合起来,便能取长补短。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自由驰骋,容量比画大得多。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画面的容量膨胀起来。而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因此,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生辉。画上题诗题款,也可以起到点题的作用。如人们面对一幅山水画或花鸟画,有时就很难猜透画者的心思,但通过画上的题诗题款,就比较容易把握作者的意图。从画的题诗题款中,以及已有的历史知识。诗与画的结合也是随着书与画的结合而出现的,那就是出现了喜欢作诗或作词的画家,而书法又写得不错,这样他就用不错的书法把他的诗书到他的画上了。绘画史一般把王维看成是诗画结合的创始者。说他是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苏轼也是一个诗画结合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又评价苏轼,说他"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这也是一个很高的评价。看来王维和苏轼便是诗画结合当之无愧的典范。人们常将“诗”与“画”对举。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等,足见两者间的渊源之深。诗与画的融合,在形式上,体现为“题画诗”的出现。李白、杜甫皆有精彩的题画诗行世。在古典绘画史上,真正将诗题在画面的空白位置,并直接参与画面的构图与布局,据说始于宋徽宗时。不过若讲两者间内在的会通和合,则起码要追溯到魏晋时代。绘画的与诗相融,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取用诗的题材;其二,吸纳诗的技法。画家取用诗歌题材而创作的“诗意图”,往往要将诗中意境着意加深加远一番,于是画得诗之意,诗助画之思。宋代画院亦常以诗词秀句为考试题。如“野渡无人舟自横”,许多人画荒凉的古渡舶着一只小船,却不合格,因为没有画出“无人”的意境。某考生在渡口的船头画了一只雍容悠闲的水鸟,鸟的在场传达出人的不在场,因此颇受考官的赏识。再如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难倒了许多考生,而有人在马蹄周围画出几只盘桓飞舞的彩蝶,给出了一个关于“香”的幽远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