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的多义性问题——2007年:命题作文的复兴孙绍振自从1999年高考改革以来,话题和材料作文,一度声威大振,某些命题,还取得了经典性,一时颇具席卷天下之势,但是,这种包举宇内的声势,相当暂短,三、四年后,此类命题,从数量上,逐渐失去君临一切的势头,从质量上,也有一种风光不再。其实,从去年开始,一个相当突出的现象,就是广为认同的最佳命题,已经不是材料和话题作文题,相反是命题作文题,显示出空前的竞争力。从去年的北京的“北京的符号”、上海的“我想握紧你的手”,和今年上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就不难看出,一种新的命题作文模式,正在脱胎换骨。为什么材料和话题形式,生命活力竟如此之暂短?这是很值得探究的。材料和话题之所以被看好,就是因为它给人以无主题、开放性的强烈印象,而实际上,却并不绝对如此。一些命题,表面有充分自由度,实质上,隐含着意识形态的严酷限制。这个苗头在早期的如材料作文题《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就有所表现。从题面上看来,各不相同的立意是天经地义的,但实际上,就“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这一主题,在全国数百万考生,又完全是一样的。又如,下一年,人携七背囊:“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过渡,风起浪涌,须丢弃其一,方可安度。人乃将“诚信”抛弃。此题形式上完全开放,实质上,道德价值却极其封闭。“诚信”是社会公德,不容挑战。意识形态隐性的封闭性,成为此类命题的致命伤。登山者遇暴风雪,面临死亡的威胁,发现冻僵者,乃为之按摩,终于互相搀扶,走出困境。表面上宣称心灵有选择的自由,但是,由于潜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别无选择。本来之所以叫做“选择”,要反复思量,原因就在于有风险。而材料显示毫无风险。这样的命题可以说是一种“伪开放题型”。既敷衍了改革的愿望,又安抚了保守意识形态的隐忧。这类题型,实际上是以主题强制性限定为特点,和改革前(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强迫说谎的命题,毫无二致。这是主题开放性的异化。此类命题的核心价值为主流意识形态,主题的公共性和有限性,很快成为投机的套题者提供了方便之门。可能是各省的命题专家很快感到问题,几乎不约而同地对之回避,更勇敢地采用命题作文的模式。到了2007年,倾向更为明显,最大的亮点,不是以往往的材料作文题和话题作文题,而是近年来多多少少被忽略了的命题作文。经过近十年的改革的命题作文,在两个方面出现了变化,一是,命题而不提供现成的主题,因而从根本上看,已经不再是主题限定性的命题,而接近无主题命题。二是,关键词语多义性,为自主立意提供想像的冲击,以经验的召唤和思维的触动为特点。如今年上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关键就在这个“坎”字,隐含着多元内涵:一是意味着难度;二是意味着拒绝逃避,知难而进;三是意味着新的高度;四,也是最为主要的:这种“坎”,既可以是具体的实体,也可以有象征性,是生活和人生的考验。从这里,可以看出,命题作文的质量,要害在于其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是单义的,贫乏的,则考生想像的空间,就可能是单向的,狭隘的,江苏省的命题”怀想天空”就有这样的不足。其题面是:”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此题之失在于,天空的内涵单一、贫乏。既然强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本该是每片天空都不一样。但又把天空的意味强制性地单一化.本来说“人人头顶一方天”,还具有大自然的性质,到了第三句,“人人心中都有一片天”,就只能是心灵的世界了.一位特级教师在评点这个题目时,说可以联系到康德的“头上的星空,胸中的道德律”,显然是对命题的意图的误解.康德的”星空”就是大自然的星空.而命题者却就是要把天空定性为精神的,而且是一定要“明净”、“辽阔”、“深邃”.把天空限定为精神的,不允许是大自然的,已经狭隘、武断,为什么又一定要规定为“明净的/辽阔的/深邃的”?面对阴云密布的天空,高尔基不是也写出[海燕]吗?”鲁迅的《秋夜》:“夜的天空,奇怪而高。”,“闪烁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