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课后反思 (7 篇) 长方形的周长这节课,看似学习周长的计算,实质对周长概念的学习、理解更为重要,同时我认为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也不应强调公式。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周长的概念,使学生明确所谓的周长就是围成这个图形的所有线段的总长。其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指出某个长方形的周长;量出你的数学书的周长等,在操作中加深对概念的认识理解。最后,当学生明确了周长的概念后,很自然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很多种,如:一个长方形,长 7 厘米,宽 5 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的算法有如下几种: (1)6+4+6+4=20(厘米), (2)6×2+4×2=20(厘米), (3)(6+4)×2=20(厘米)。 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得出长方形周长计算的三种方法: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 (2)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3)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这里并没有强调必须用哪种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通过开放的问题设计,让问题情境生活化,解题策略灵活化,问题答案多样化,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数学素养在开放的练习中得以进展。充分享受着学习的欢乐,同时减少了死记硬背的苦恼。《周长》课后反思 2 圆这部分内容我觉得是小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一个基础。尤其是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区分。所以在学习圆的周长的时候,我用的时间比较多,在教学圆的周长的公式推导的时候,我让学生带了硬币、光盘、圆片、圆形的瓶盖以及其它圆形的物体,便于讨论圆的周长。还让学生带了线、直尺等讨论工具。让学生亲自感受了周长的测量过程, 一是体会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一是绳测法测量圆的周长,这样圆的周长的问题解决了。通过操作学生体会圆的周长,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知道题意是有关周长的问题了。还有一个难点是直径的测量,圆片的直径测量比较好测量,但是圆形物体的直径的测量对一些同学来说,应该还是有难点的。所以我提问直径的测量方法,也是为了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为了计算的相对比较准确做准备。这样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总是 3 多一些,如我预想的一样,学生测的相对比准确,3 多一些的答案比价多,几乎没有出现 2 多一点或 4 多的'。 同时,也给孩子一种讨论的精神,细心准确是实验的最根本的要素。进一步引入圆周率的概念。很轻松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很轻松地突破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