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念奴娇》教学后记-

《念奴娇》教学后记-_第1页
1/5
《念奴娇》教学后记-_第2页
2/5
《念奴娇》教学后记-_第3页
3/5
《念奴娇》教学后记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很多人常在人生低谷之时,走至山岗之上,高声朗诵该词,以获胸中郁积之喷薄,人生不快之倾吐。因此,本词的教学一定要特别注重文本的诵读,可以分排朗读,遵循学生朗读老师范读学生朗读的基本步骤即可。 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上片,多数学生均推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理由是气概磅礴,其实如此作答说明学生已能初步感受该词,但我认为气概之冠当属首句,那汹涌而来不可一世的奔腾毫不逊色于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只不过二人的视角一平一仰罢了。以乱石穿空为讲解的起始点,该句把握几个要点:1、乱、惊、卷三字的妙处,尤其是惊,繁体写作驚,通过繁体的感官认识方能直观感受到万马奔腾一般的水流之状;2、视角的把握,仰视写参差交错的山峦之形,俯视写一江怒涛痛拍礁石的浪之声,末句紧接上句以雪写水之色。 亦有细微的声音说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该句采纳比较鉴赏的方式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借李白的黄河比较其气概,二是借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得出浪字并非在实写浪花,而是用水来比方时间(大约有两三个学生答对),是时间淘尽千古风流,他们随岁月的长河成为了古迹。另外,此时便可设问,注解中将风流人物解释为英雄人物,而且英雄和风流声调完全相同,意义和声调相同,缘何东坡选风流而弃英雄呢? 故垒西边人倒是三国周郎赤壁句其实就是对首句的具体化。苏东坡并非要借首句之势大书长江之势,英雄之众,而是在本句明确写长江之故垒,英雄之周瑜。须特别指出的是,人道是一句,人作他人、别人讲,也就是说苏东坡原来极有可能当时就在怀疑他所站立的地方就一定是当年赤壁战场,那么文赤壁武赤壁一说以及苏轼凭吊搞错了地方均可视为无稽之谈。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清代诗人朱日浚还算个明白人,跳出了问题争论本身,一语中的。 东坡当时思路很明确,上片写景下篇写人,而且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承上启下。 有了上片的基础,下篇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即可。 1、初字的独具匠心。周瑜当时已婚十年,却仍保留着新婚燕尔的缱绻柔情,足见其乃一多情的种子,加之羽扇纶巾的儒将装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一个驰骋疆场的英雄、柔肠百转的情种、从容娴雅的儒将得周瑜形象便跃然纸上,东坡缘何东坡选风流而弃英雄的谜底揭...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念奴娇》教学后记-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