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分析人物形象。 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一、引入 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日,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⑴ 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⑵ 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 ⑶ 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⑷ 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老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怀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⑸ 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近,还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阔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假如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假如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