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的教学反思和重建 《找骆驼》一文记叙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头骆驼,很着急,一个老人凭着自己的观察,进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丢失的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课除了落实生字教学之外,还要落实本单元的目标:提出问题。因此,针对课题和重点语段,我引导学生质疑,重点理解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沟通,力求突破难点。执教之后,我对整堂课进行了反思和重建。 一、在思维训练过程中加强语言表达的法律规范性。 在攻克本课难点为什么老人明明没有见过骆驼,却能够准确地说出骆驼的样子。时,我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从老人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他是怎么想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丰富的想象去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学生讨论得很热烈,思维也很活跃。但是在沟通反馈时,我光顾着听到他们多彩的回答,而忽略了他们在语言表达上的法律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用的语言都比较口语化,很难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我想,假如在第一个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我能够给与适时的总结和引导,会给解下来的学生做出示范,那么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模仿。更或者,我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表达的句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训练思维的同时,提高语言表达的法律规范性,提高说话能力。 二、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本课的朗读形式多样,有自由读,男女读,挑战读,师生配合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也比较浓厚。但是总感觉,朗读的时间花下去了,效果却不是那么明显。课后,和组内的`老师沟通了下想法。既然是对话式的文章,在文章的最后最好有个整体的回归,让学生在攻克了难点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来理解人物的内心。比如,正是因为老人对这一切早就了然于心,所以他在和商人的对话中始终表现得不紧不慢、胸有成竹。让学生在理解了之后再读,能够更好地促进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同时也能培育学生养成联系上下文思考的好习惯。另外,在理解忿忿一词时,我忽略了对它的释义,影响了学生对于商人心情变化的把握。低年级的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上还是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如何正确指导朗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依旧值得我去做进一步的思考。 三、学会倾听 本课还有一处值得我反思的地方是,我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表现在,好几次学生没有读完或者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