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说课稿 说教学内容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 19 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说教学目标 本诗所在的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育、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育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说重点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假如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致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化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说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育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化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舞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老师激情诵读。 (通过介绍本诗的深远影响,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老师的激情诵读,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有个初步的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