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杂谈 〖谈谈老师的教学行为〗 (二)设置程序性问题,启发学生探究 学习从学生发现问题开始,当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时,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置一些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学习探究。在这些实质性问题的基础上,老师要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不是老师自己的思路,再设置一些程序性问题进行引导。程序性问题是从实质性问题开始的,是探究实质性问题的过程,应逐渐推动,步步深化,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教《桃花源记》,假如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高品质的实质性问题:作者描写世外桃源的目的是什么?老师不要马上回答他,而是引导大家来帮助解答。学生 1 可能会回答: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学生 2、学生 3 可能会有其他回答)老师据此深化地问学生 1:作者为什么要向往和追求理想社会呢?学生 1 可能会回答:因为当时社会太黑暗了。那么老师再追问:这个意思文章里有没有描写?学生 1 马上会回答:没有。老师再深化地追问:为什么不正面揭露?学生 1 可能会回答:现实不允许。或者正面揭露会招致祸害等。老师可以让他谈谈陶渊明辞官回家的经历来印证。老师还可以继续追问学生 1:由此可见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因为问题有点难,可能一时答不上,老师可以让全班学生回答,学生七嘴八舌,应该会有人答出:含蓄。至此,老师可以总结说:这篇文章不是直接地,而是比较曲折地反映了社会。读懂这篇文章就要透过文本,掌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深意。正面文章反面看。感悟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然后,老师可以根据这个方式继续追问学生 2、学生 3 的看法。这是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设置的程序,有利于启发他们的思维,深化地探究问题。 这是线性引导,老师还应该作多维引导。因为作品的形象和含义是多层面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平直的,也有曲折的;有平面的,也有立体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 看,又往往不同,这样,答案就必定是丰富多彩的了。 〖如何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文言文的要求是: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熟读背诵是培育文言文阅读能力,巩固学习成果的必要途径,是其他任何教学活动所不能取代的一种训练。学生只有熟读背诵,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做到熟读背诵,也要注意从趣字上做文章。如教《桃花源记》时,我采纳让学生表演的形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