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的建议》心得体会(900 字) 最近读了《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亮的教育观点,成功老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老师要在培育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老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老师面对面地沟通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老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初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 而到了初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 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老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 是否做到了面对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赏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老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老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老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