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设计 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2、体会文中比方句的内容及作用。 3、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4、背诵课文第1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2、背诵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 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 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⑴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⑵ 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漂亮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⑶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仔细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 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漂亮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 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楚,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