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说课稿 今日我说课的篇目是曹操的《观沧海》,我想就我所设计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等方面和大家沟通一下,敬请诸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 说教学目标 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 让学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 让学生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中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三个目标,而不确立其它目标呢?其理由如下: 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提倡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目标 1 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 2 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 3 侧重的是情感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着重音、停顿、句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朗读;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进而体会景物中蕴涵的“情”。所有这些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诗被编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有《古代诗歌五首》(事实上有两首词),这五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纳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化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词。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 2;我为什么要确立教学目标 1 呢?一是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课本第 67 页的教学提示中有一句话——“朗读必须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我认为课本的编者是在告诉我们,在本诗的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朗读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习作为其中一个目标呢?因为要作到“读正确、读流利”,就包括了扫清生字词障碍,领悟“碣、竦、澹、峙”等实词和“以、之、哉”等虚词的意义在里边了。我为什么要确立目标 3 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