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马由缰控弦破的——也谈《登高》的教学近年来,高考加重了诗歌赏析的比例,且更多的体现出对思想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自由赏析,留给了学生广阔的赏析空间.因而,语文科诗歌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赏析的能力.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安排了近体诗六首,其中《登高》一诗,便可在教学中,让学生自我阅读,发掘诗中的赏析点,纵横评说,自由赏析.教师仅在旁作启发,引导和点拨.一、背景的赏析.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求在赏析时,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其一,该诗写于大历二年(767 年)秋。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其二,杜甫此间“漂泊西南天地间”,“何日是归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其三,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的相继去世.其四,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多的萧瑟景象,定然会使老杜发出慨叹,从而抒发情怀.二、主题的把握.思想主题是近年来诗歌赏析的重点,不仅要求把握和概括主旨,还要求学生能够品味和评价主旨的高亢与低回.《登高》一诗,从背景可知,是为悲秋而作.同时,诗作还抒发了个人的悲哀与不幸.具体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上,“繁双鬓”(年老),“多病”,“作客”(漂泊流浪),“独”(孤独).尤其是“艰难”“潦倒”,抑郁不得志。在这特定的时代,理当是忧国忧民,慨叹时运多艰。融家与国于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之风。该诗主旨其实较隐晦低回,不及其《登岳阳楼》那“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豪迈激越。可在此进行引导学生比较赏析。三、意象的色彩。“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满天的狂风呼啸,满眼的惨淡青白。“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添感伤。特别是那“鸟飞回”,使人哀痛异常,顿生“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昔昔盐》)“独客伤归雁,孤眠叹野鸥.溪声牵别恨,乡梦惹离愁”(唐•唐彦谦)之情;那“猿啸哀”,使人肝肠寸断,自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婉欲绝”(郦道元《三峡》)之感.学生自然联想到“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高适《送李少附贬峡中王少附贬长沙》),“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的意境。四、意向的组合。诗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以六组特写景象,并列组合,描绘了秋江景象。节奏强烈,感情激昂,画面惨淡,气氛悲凉。同时,诗人用笔凝练,十四字六种景象,可谓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