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农村学生科技教育与小发明创新技能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纵观世界,科技教育和小发明创新技能培养是当前教育界正在研究和探索的一个热门课题。“科技教育”一词的提出,源于科学(理科)教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在传统的科学教育自身演化发展的过程中,上世纪中叶出现了以日本为代表的与产业密切联系的技术教育运动。而几乎同时,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还相继兴起了从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相互关系上来改进科学教育的思潮。至80年代,科学教育的核心变成了由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所构成。布什在我国宣布建设创新型国家之后仅仅十多天就建议,在2007年计划的第三项是:儿童的数学和科学教育,增加超过五亿六千二百二十万美元的投资,主要用于教师培训和全国范围内学生科学素质的评估。法国要求全国所有班级进行科学教育改革。英国把科学、语文、数学作为三门核心课程。现在国际上已经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探究式科学教育,欧盟也启动了有关的12个国家的联合项目。选择科研创业作为自己人生道路的韩国青年比例高达71%,在全球排名第一。杨振宁先生在1998年对中美教育进行了比较,他的结论是:中国的教育模式不适合培养创新人才。近几年来,我国对科技教育和小发明创新技能培养的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家制订了《科学课程标准》,明确了科学教育的目标,改进了科学教育方式,尤其以STS教育为代表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得到了许多专家的很高评价。众多研究中已从目的、内容、途径、方法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对人的发展来说,科技教育能使人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可以实现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从儒家文化传统的权威、等级观念向求真、务实的观念转变,从经验主义的行为方式向科学的行为方式转变。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科技教育能实现科学文化的播种与传播,在社会中创立和形成一种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形成做实事、讲真话的社会文化。具体来说:1、理论意义:本课题将对中小学科技教育、小发明创新技能培养研究的内涵以及科技素质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如何改革现有教学途径与方法,如何评价学生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见解。特别在县域农村的本地化、校本化、特色化的科技教育和小发明创新技能培养研究方面做出有益探索。2、研究价值:近几年来,我市的部分学校科技教育和小发明创新技能培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城镇、农村特点的科技教育和小发明创新技能培养途径和方法,也开辟了不少的活动基地,初步形成了一支科技辅导员队伍。有不少科技论文、科技制作在较高层次上发表和获奖。但是,就全县(市)而言,对于学生的科学精神、意识、态度的培养还不够平衡,有的学校不够重视,没有形成完整、清晰的研究思路和教育体系。因此,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何深入、广泛地普及,系统地总结推广,逐步形成我市区域性开展中小学科技教育和小发明创新技能培养研究的特色。二、课题界定及理论支撑(一)课题界定1、关于科技教育科技教育包括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1)关于科学、科学教育《辞海》中关于“科学”的解释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本课题所指的科学是自然科学。我们从中定义可以看出,科学是揭示规律、探求规律,重在发现。科学教育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的形成、科学兴趣的激发、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行为的养成的教育。科学教育就是以已揭示的规律(即科学知识)为媒介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2)关于技术、技术教育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称之为技术。(《辞海》)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谓之技术。(《现代汉语词典》)我们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技术是操作方法、技巧,重在发明。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