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围绕着社会状态怎么样的问题,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