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新路径思考:随课微写作分析 作文新路径思考:随课微写作分析 阅读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制造。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弊端:常常是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将二者割裂开来,搞成两张皮,各自为政,结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训练培育学生二者的能力,效果均不佳,导致在阅读教学中学写落空;作文教学路径与方式也存在问题次数少(8 次/期,可能还没保足);每次写作很正式,是大作文;间隔太久写一次,都说三天不练手生,一写又是写大作文,对学生来说太难。由此导致学生惧写。作文技能又包含很多的方法、技巧,练得少,必定导致学生所得甚少,难以学会作文。 因此,为了解决学生写作文难的问题,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开辟了作文教学的新路径,那就是随课微写作。 随课微写作中的随课是指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随课堂教学的推动,在老师所组织的课堂情境中,相机完成当堂写作。微写作是指当堂小练笔,简短习作,通常在 50~200 字,并且动笔时间较短,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较轻松地完成。 随课微写作的基本理念: 1.降低写作的难度化难为易;将写作技能训练融入在常态化、匀速而低负担的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垒沙成塔,集腋成裘。 2.随课(阅读课,阅读理解情境)展开,以写助读(阅读理解),一课一得。 3.每文一写,当堂完成,不加负担(轻量负担)。 由此带来阅读课堂的变革: 由传统的阅读只指向课文内容理解(教懂型)变为在教课文的过程中练读练说练写(练能型)。 教懂型教学与练能型教学有什么区别呢? 教懂型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内容的理解,整篇课文面面俱到,处处都抓,而整个课堂推动的方式是问答和讲述。 而练能型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历练学生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大胆取舍,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选点练能。推动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大板块的、任务导练式的,注重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展示。 随堂练写的一般操作流程: 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进入深读课文、选点练能 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一节课只有 40 分钟,显然,不允许我们贪多求全,浅尝辄止,当然也不能草草了事,走走过场。因此,我们通常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之后,要注意选择适合读写的练能点,在深读文章的过程中练能。对于不同的文体,我们选择的侧重点不同。写人的文章,我们重点会放在人物特点的分析上,对于写事的文章,重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