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理念是指一种教学思想、教育观念,是认定和追求的目标、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开发的实施者,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更不是一个灌输者,教师要有终身学习观、教学研究观、教学创新观、教学服务观。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体验者、实践者、探究者、研究者、创新者。学生不仅仅是接受者,更不是知识接收器。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关注学科的育人价值、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阅读、思考、探索、发现、交流、创新的过程。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优良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学设计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才能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其特长。教学设计要考虑让学生成功,唤醒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教师要以学定教,让教贴近学情。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发现、交流。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优化控制和优化决策,教师明确教路,教法灵活多变,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法指导及时到位,构建最优化的教学结构,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佳状态,有效保障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在课堂教学时,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1、精彩的导入。课一开始就能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了一个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氛围。2、教学过程要扎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应该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然而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才读一、两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也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讨论、交流。有的甚至直奔课文的重点、中心,让学生谈感悟。其实,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很低。因为这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一定会使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扎实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演变成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教学过程要科学、合理,符合教学策略;教学气氛要紧张、活泼、热烈、有序,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3、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锻炼能力。第一,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的提问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第二,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留有时间让个人独立思考,不能只顾热闹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以及个性思维生成的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映,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第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越发敏感,越发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肯定。因此,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造性火花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阅读的多元化,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要因势利导,适时鼓励。特别是后进生,要尊重学生,甚至是错误的感悟,但不是一味地夸好,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要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既起到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敢于发现,保护学生思想成果的作用,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获得更好地发现,体悟。4、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45分钟是学生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思考的容量和深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采取各种方式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程度,使学生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