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校共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人的一生所接受的教育中,接受最早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起到指导、协调作用。要实现教育的最好效果,就是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对于小学教育来说,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在三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渐渐懂得了它的深刻含义。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一、家校共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一个班集体,同样的老师教,孩子的行为习惯却不相同,是因为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和接触时间最长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先从父母那儿获得最初的生活经验。家庭教育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教育好孩子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家庭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充分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的作用。二、充分调动小学生家长的教育主动性,实现家校合作实现家校共育,教师首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交流教育观念及对孩子教育问题方面上的认识,相互切磋,达成共识,商讨教育对策。(一)“爱孩子”是与家长沟通的基础要实现家校共育必须经过小学教师的艰苦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爱孩子”,要让孩子和家长都能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爱。另外,老师对待家长还要做到和蔼可亲,言语恰当得体,让家长感到可亲可敬。我们与家长沟通交流是为了达成共识,只有认识统一了,教育目标才能一致,才能实现家校共育。(二)、教师要信任、理解家长,要有服务于家长的观念学校要做到充分发挥家长主动性的关键,在于信任、理解家长,要有服务于家长的观念。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康成长,只是有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教师应该诚恳地给予指导,不能埋怨指责,更不能认为孩子的成长都是学校的功劳,孩子的缺点都是源自家长教育不当。另外,我们在做家长工作时要有“服务家长”的观念,诚恳听取家长建议,把我们的工作做得使家长安心、放心、开心,使家庭与学校形成良好的、和谐的亲密关系。(三)教师主动与家长沟通学校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庭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促进家长发挥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1.及时向家长汇报教育内容及孩子在校的表现首先,要及时把学校每个阶段的教育工作重点向家长介绍,使家长了解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积极地作出配合。另外,教师要向家长及时汇报孩子在校的表现,共同研究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制定教育的改进方法和措施。2.调动家长主动关心子女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发扬家庭教育的优势现在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但认识上有偏差:重智轻德。一味地要求孩子成绩争第一,对孩子的品德发展、个性形成、行为习惯养成比较忽视。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用在孩子的文化学习、智力开发、才艺培养上,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成才。其实,这些并不是决定孩子是否能有所成就的唯一因素,孩子的人品、性格同样重要。3.教育要面向全体家长对于家庭来说,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教师应该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孩子,重视对每个孩子家长的指导。特别是对那些不重视家庭教育或教育能力较差的家长,教师更应该加以关注,因为这些家长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指导工作的重点不能单纯地根据孩子在校的表现来确定,还要根据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来综合确定,提高家校共育的效果。(四)、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只有积极参与学校教育,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共同使孩子达到最佳的教育目标,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1.家长应为孩子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家长应为孩子成长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家庭生活环境应当清洁整齐,每一样物品都应有其固定的位置,注意培养孩子用完东西放回原处的良好习惯。在家庭生活中要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