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老师外流现象的调查报告 根据,我县从 000 年开始出现老师外流现象,当时以平原一中、平原 最为严重。从 000 年到 00 年,每年学期初、学年初都有老师外流,范围由县镇蔓延到农中,全县个镇、8 处县直学校共 9 个单位,存在老师外流现象的有个,占 58%。截止到 00 年 9 月,全县老师外流共计人,占全县在岗专任老师总数的.%,其中流向县外的 56 人,流向县内各民办学校主要是平原师范部的 55 人,各占 50%。仅一中和平原镇两个单位就有 6 人。在名外流老师中,有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更多的是一线中青年骨干老师;从学历看,学士学位的 9 人,大学本科的 4 人,专科的 68 人,分别占 8%、0.6%、6.%;从职称看,高级老师人,中级老师 64 人,分别占 8%和 58%;从年龄看,平均年龄岁,最小的 4 岁,最大的 4 岁。自 98 年以来,我县共有4 名省级能手,目前已流失名,另有省、市、县级优秀老师8 名,省市级教研课题承担者 6 人。 由此可见: (一)老师外流已经成为我县的普遍现象,出现时间早,发生频率高,涉及范围广。 (二)外流老师普遍学历高、职称高,年富力强,丰富,正是在上出成果的时候。可以说是一支优秀的中青年骨干老师队伍,是一笔老师优势资源。 (三)相对而言,我县老师流入县外的不是很多,有一半的农村中小学老师流入县内民办学校,仅流入平原师范初中部的就达 4 人,另外由乡镇流入县直学校或跳槽改行的也有一部分。 二.老师外流原因分析 (一)市场社会大环境使然。市场的建立和进展,要求社会中的人才资源在全社会广泛流动。人才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经济进展的水平和速度,而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也是在不断流动中实现的,人才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不断流动,能够使人才在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产生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说老师的流动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让所有的老师长期固定在一个岗位上,一次分配,终身不变,已经不适合当前市场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 (二)老师的观念尤其是人生价值观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飞速进展,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青年老师,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早已破除了“从一而终”的传统意识,改变了那种“当了中小学老师就终生不能改变”的,把流动、跳槽、改行当作一种时尚,合则留,不合则走,另谋高就,决不在“一棵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