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修辞和阅读欣赏国内文学界和语文界,近年都有一些学者强调“文学阅读回到语言”,本文以三个文学文本的修辞分析为个案,在操作层面演示文学修辞如何介入阅读欣赏,据此探讨文学阅读如何回到语言。一、《李双双》:修辞命名、身份认证和文本主题在李准的小说《李双双》中,女主人公的命名可以归入两个表述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属性称谓 主体性称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旺家 双双 喜旺嫂子 双双嫂子 喜旺媳妇 李双双俺那个 俺小菊 俺做饭的 屋里人 他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女主人公的系列命名有几个可分析点:1.身份认证:11 个能指, 1 个所指李双双的众多命名是 11 个语言单位,指称 1 个对象。也就是说,从纯语言学的角度能够阐释的,是 11 个能指,拥有 1 个共同的所指,剩下的,就是这 11 个同义命名的感情义可以作一些区别性描写。如果对这 11 个命名的分析到此为止,那么,这些命名只能作为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料,而不能体现小说语言不同于纯语言研究的特征。“俺那个”、“俺做饭的”、“屋里的”、“他妈”,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中确认身份。命名的每一次转换,同时也是角色的一次转换,一次角色的重新定位。解释这些命名,需要超出语言的本体研究,从话语分析向文本分析延伸。2.称谓系统和角色关系人物称谓是一个命名符号,也是修辞符号,是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社会权利的一种象征性符号。人物称谓体现了被命名者的社会角色特征。在李双双的称谓系统中,附属性称谓只肯定她作为“人妻”和“人母”的存在,否定她作为“人”的存在。这是一种非“我”的、或低于“我”的“他者”化命名,因此,被命名者的命运必然是受压抑、被贬低的。而主体性称谓通过特定的语言符号形式,确立被命名者的独立地位、身份或权利。单纯从语言学角度看,“喜旺嫂子”和“双双嫂子”是语法上的同位短语,在指称同一对象时是同义符号,但是文学修辞需要从这两个称谓中看出差异。这同样要求我们从语词层面的人物命名分析向文本分析延伸。3.人物命名和文本主题称谓的变化,意味着行为主体社会地位的变化:在李双双来说,从附属性称谓进入主体性称谓,与她告别自己的附属性地位的努力同步。在李双双的丈夫孙喜旺来说,他丢弃李双双的附属性称谓,承认李双双的主体性称谓的过程,与他从大男子主义向男女平等的立场转变的过程同步。所以,小说在结尾部分让孙喜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