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一、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思路由“隔山打牛”魔术作为引入,学生探究实验作为主线,最后习题应用作为总结。一开始的魔术演示不仅给学生带了很强的感官效果,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回归到本节新课当中。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平面镜的成像的特点,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去探究,自己动手动脑完成探究实验,从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背结论。本节课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分为几步:①提出问题与猜想②设计实验③进行实验④收集数据⑤得出结论⑥交流评估。按照这样的步骤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在提出问题时,用同学们比较熟悉的照镜子这一情景让学生作出猜想。提出问题,层层深入,①像物大小比较如何比较②像物与镜面距离关系怎么探究。在设计实验时,用这几个问题做铺垫,(1)用平面镜做实验看不到镜后的像应该如何?(2)为什么选用两只完全一样的蜡烛?(3)实验中如何测量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让学生明确仪器作用。为了进行实验的顺利,告诉同学一些必要的细节,和注意事项,再放手让学生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动手的机会,再让学生分析数据,结论自然得出。二、本节课的亮点其中本节课有几个亮点:(1)运用了隐藏录像机将学生的实验过程的片段录下来,然后作为素材在堂上即时分析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等。(2)利用希沃助手直接把手机拍到的学生的实验数据和结果上传到电脑再进行对比分析和讲解,简单又明了。(3)为了加深对成像特点的理解,在学生得出结论后,设计两个练习题,让学生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选出答案,随讲随练。最后运用一体机让学生直接在电脑上答题。当场批改,课堂效率高。三、不足之处(1)由于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从而有些环节在把握课堂的时间和节奏上有欠缺在时间把握上不是处理得很好,本来是要把成像原理讲完的。而且由于时间关系,平面镜成虚像的内容也没有涉及。如果有时间,应该先让学生做实验体验,观察纸上看是否能承接像,然后教师再从本质上,画图说明成虚像的成因,是光的反射。(2)学生在做探究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时,我让他们改用了图钉在泡沫纸板上做实验,然后直接测量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但是实验出来的效果不算理想,一个是因为实验所用的玻璃板比较厚,一个是因为确实观测有误差。这个环节还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