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考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和理解, 获取作者所表达的信息。这个过程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思维过程, 是人脑中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与反应的过程。其中的心理机制与心理轨迹如何?阅读受到哪些相关因素的控制? 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卡洛 1994 年在《语言的心理学》一书中对人脑信息加工系统的工作模式作了详细的研究。他认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永久记忆以及信息加工的控制过程表现了人类认知功能的普遍特征: 外来信息的原始的和未加工的形态暂存于感觉记忆; 同时永久记忆或人脑知识网络中的相关内容被激活和被调出来辨认外来信息; 被辨认的和认知活动有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当新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时, 一部分信息消失, 一部分信息和永久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组合。对外来信息的辨认、加工和获取需要动用人脑中原有的信息, 同时也受到认知活动的目的、计划、策略等因素的监控和影响。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文言文阅读教学到底采用哪种方法更好, 这是当前中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应该说, 学习文言文, 懂得一些必备的文言知识, 如实词、虚词以及特殊的句式, 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但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完全把精力投放在这些上面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阅读, 那就会使得学生越学越死,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势必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探索符合学生实际、培养创新能力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一. 重视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当重视整体感知与局部细研相结合。整体感知应在学生预习环节就做出要求。每篇课文都有一定量的注释,要求学生预习时结合注释及有关提示、课后思考题等,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教师要切实督促、检查。课堂学习第一步,可先请学生概述课文大意。首先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主动参与到对文章的理解过程中来。特别是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更便于学生把握,从这样的文章入手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强和补充。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但是,目前,教师们指导课外阅读,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尤其放在时文的阅读上,忽视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训练,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外不去阅读文言作品,是很难提高能力的,即便在课堂上把文言文学懂了,培养了一定的阅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