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作品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教学重点】感受浓郁的风俗美、人情美。【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知识链接】一、解题 “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严格来讲是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二、关于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代表作短篇《丈夫》、《贵生》、《三三》;长篇《边城》、《长河》。他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湘西乡土文学: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璞归真的情调。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三、关于创作背景《边城》完成于 1934 年 4 月 19 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