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课 论“雅而不高”学习重点1.记:掌握文中重要成语的含义。2.读:了解作者的观点,弄清“雅”、“高”、“俗”之间的关系;认识文雅与生活的社会意义。3.写: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写一段针砭不文明现象的文字。4.练: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一、诵记名言警句曲高和寡(战国)宋玉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对楚王问》)译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人们对你非常不满呢?”宋玉回答说:“是的,有。希望大王您宽容我的过错,让我说完我的话。有一个外地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城里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只有几百人能跟着唱;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的曲子时),只剩下几十人跟着唱。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徵调谱成的曲子时,城中能跟着唱的,只剩下两三个人了。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李景阳,时评作家。本文选自 2003 年 8 月 29 日《人民日报》。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得到极大的提高,但人的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的。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因精神文明的发展跟不上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存在的不和谐、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论“雅而不高”》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附庸风雅、伪高雅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2.文体知识1议论性随笔随笔,亦称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常见的随笔有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说明性随笔等等。议论性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意;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不可写。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