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使用说明】1.以预习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课上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完成探究案、训练案。3 预习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预习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字注音 罪孽 秩序 刹那 咄咄逼人 惶恐 休戚相关 归根结蒂2、解释下面的词语节外生枝:归根结蒂: 咄咄逼人:二、阅读引导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3、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原则的区别在哪里? 4、母爱和父爱各具有什么特点?母爱和父爱各有什么消极的一面? 课 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习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重难点2、3 【探究案】探究一:(活动)探究二:学生通过小组交换讨论预习案解决预习案中的问题:1、本文是关于伦理学方面的随笔,阐述的是一个人从刚出生到长大成人这段时间里“爱”的能力的获得与发展,精辟地论述了母爱和父爱在人生中的区别,指出人的成熟过程是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的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重新认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通过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提炼出了爱的价值,也唤起人们施与爱给别人,才能得到爱。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2.作者由婴儿阶段的特点写起,详尽地论述了人生不同阶段母爱和父爱的根本区别,为如何教育子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婴儿阶段过后,孩子开始了对爱的体验,认为“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对他来说是一种祝福,是一种和平,不需要通过努力获得。八岁到十岁的儿童开始“创造爱”,有了爱的能力,爱的对象也由母亲转向了父亲。父亲开始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3. 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