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秦诗三首》伐檀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所产生的诗歌共 305 首。汉代以前称为“诗”或“诗三百” 。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诗”被尊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在汉代被列为“五经”之首。《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二、地位作用《论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不学诗,无以言。孔子指教学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指诗歌所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使兴奋,可以从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观—指诗歌真实的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诗歌有反映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三、诗经六义《风》——即《国风》, “国”犹“方”,指一个地域。共十五国风,即从十五个地域搜集起来的诗歌。这些诗歌都是地方歌谣,绝大多数是下层人民的口头创作,产生于田间里巷,山梁水滨,是劳动大众的心声咏发。十五国风分别来自周南、召(zhào)南、邶(bèi)、卫、鄘、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ì)、曹、豳(bīn)。《雅》——西周王畿(jī)地区的正声雅乐。诗歌内容多与时政有关,其作者多为公卿、大夫、士等朝廷官吏。“雅”与“夏”古字通用,周人当时称王畿为夏。因此,“雅”是产生于西周王畿的诗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宾宴享。《颂》 ——“颂诗”,即统治阶级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其内容或铺叙祖先功业,或歌颂在位者圣明,多是歌功颂德之作。作者多为社会上层人物。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不借助于更多的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而是直截了当铺陈叙述,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就是直接说,反复说。比如《氓》,诗人按时间发展顺序,写出弃妇由恋爱结婚至被遗弃的全过程。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就是比喻、比拟。它是用形象事物来打比方,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真实感、形象感,增强诗的感染力量。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写相思离别,一天像 “三秋”那样煎熬难耐。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