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材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关系要成功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所要做的众多工作中有两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一一备课和上课。而完整的备课又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其中备教材又是最基本的环节。由此可见,教师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做好教材分析和课堂教学设计这两项作。由于语文学科自身所具备的人文性较强的特点,因而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同一教材不同的分析及课堂教学设计往往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能否紧密联系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抱怨:“我们最喜欢语文,最不喜欢语文课”,“一篇课文自己本来读得挺感动的,被老师一分析,眼泪全没了。”这些都在表明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当然课堂教学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我想还应是教师未能处理好教材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所以,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认真研它、妥善处理它,是一个语文教师所要做的主要工作,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语文教学精益求精的必由之路。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呢?二者实际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方面,语文教材的内容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教材就会产生相应的教学设计。脱离教材的具体内容,课堂教学设计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语文教材分析的呈现形式,是语文教材分析得以落实,的保证。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很好地体现不同教材内容的教学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每次教学都要有一定的新的体会、新的理解,从而产生新的教学设计,否则语文教学就死了。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教材与教学设计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记得我在教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时用了这样一个方法,首先投影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然后给每个学生分发一颗荔枝,要求学生按白文描写的顺序由外到内观察荔枝,这样学生对荔枝很快就有了一个具体直观的认识。当提问:本文作者对白文中哪些描写认同?哪些内容有质疑?学生很快就作出了准确的回答。这样以后,再找出文中所引用的古诗文中对荔枝描写的片断让学生与手中的荔枝比较,体会前人在描写荔枝时文字运用的精美绝妙。这种把实物演示搬到语文课堂上的做法,貌似出格,实际上正是抓住了说明文的体裁特点,更直观形象地捕捉到说明对象的特点,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审美能力的提高虽然主要依靠学生自身的领悟、体会,但也离不开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培养。特别是一些富有美感,以升华性灵、培养审美情操、审美能力为目的的抒情、写景散文更是要抓住主要矛盾,不可千篇一律地划分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色,作解剖麻雀式的分析。记得在教<<荷塘月色>>之前,我先让学生在钢琴曲<<星空>>、萨克斯曲<<回家>>、《蓝色多瑙河》等世界名曲中任选一首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共同选择了<<回家>>。然后我就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带领同学们共同去欣赏荷塘月色,感受作者那淡淡的哀愁。当然我也没忘了让学生欣赏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让学生领略同样的荷塘月色所传递的别样的情感。一堂课下来,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更获得艺术的熏陶、美的享受。这的确可说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当然,它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运用了背景音乐等教学设计,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教学设计与这一特定篇目很好地结合起来。试想如果是一篇议论文,也还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其结果必定是东施效颦,贻笑大方。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抱怨文言文枯燥单调,难教难学。其实文言文的教学除了要求让学生掌握字词知识外,还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祖国的悠久文化,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往往重言轻文,导致课堂教学变成单一的知识灌输。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我在教学李密<<陈情表>>时引用了宋人赵与时的评价:"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