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作文教学中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感受首先离不开观察。作文教学时,我们比较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要求不同,就产生了科学的观察与文学的观察的不同特点。科学的观察要求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色彩,有时为摆脱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科学工作者常常又借助仪器排除错觉,(如显微镜、放大镜)以避免虚假的观察成果。然而文学的观察除了要有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外,还得有自己的眼睛,用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使观察的结果染上个性的情感的色彩。女作家张洁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上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这就是说,在文学艺术领域,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遇合,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同样一个对象一个景观,如果是纯客观的,也许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启发性,但人是带着自己的全部阅历在吸收生活信息的,对一个联想丰富,情感活跃的人而言,静静地注视“袅娜”两个汉字,他的眼前就能浮现出公园里迎风摆动的杨柳细枝,神话里美貌仙子的轻柔飘带,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体态。人,又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观察自然的,一经作者感情的渲染乃至似乎是主观的解释,微不足道的就可能变得意味深长了,垂柳可以变得多情,天鹅则善良而又高洁,黄鼠狼却是卑鄙而又狡猾。按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解释,外部自然事物之所以可以具有人的情感性质,主要是外在世界的力(物理的)和内在世界的力(心理的)在形式结构上的“异质同构”。这两种结构之间,(比如植物与人)质料虽然不同,但由于它们本质上都是力的结构,所以会在大脑生理电力场中达到合拍、一致或融合。这时,外部事物与人类情感之间的界限就模糊了于是界限的消失使外部事物看上去有了人的情感特质。“欢快愉悦的心情与宽厚柔和的兰叶,激奋强劲的情绪与直硬折角的树节,树木葱笼一片生意的春山与你欢快的情绪……这里面不都有对象与情感相对应的形式感么?”(《审美心理描述》,腾守尧著)天鹅那洁白一尘不染的羽毛和从容的形态正好与人类高洁、善良的情调相对应,黄鼠狼那细长、油滑的体态正好与人类某种隐蔽、狡猾的情感相对应。但是,按照科学的理解,天鹅并非高洁善良,它会经常咬死接近它的鹅鸭,黄鼠狼也并不卑鄙,它以捕鼠为生,只在不得已时才偷吃小鸡。又比如我们观察一枝刚出土的嫩芽时,我们会说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