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茶馆》导读中国的十大经典话剧。第一部是曹禺先生创作的《雷雨》——它被誉为“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第二部就是《茶馆》,它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最负盛名的保留剧目)今年,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生 108 周年。作为对他的纪念,也作为知人论世,我们有必要简要地回顾一下他的生平和创作。 一、老舍的生平及创作1、老舍的生平:生于 1899 年,逝于 1966 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满族,旗人,祖上属正红旗。曾在国外任教、讲学多年。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2、老舍的创作:(1)建国前: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作品数量多,质量高。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猫城记》、《离婚》、《二马》、《骆驼祥子》、《月牙儿》、《不成问题的问题》等(2)建国后:主要从事话剧创作,代表作品有《龙须沟》(因此剧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方珍珠》、《西望长安》、《茶馆》等。另有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关于《茶馆》的导读,我今天要讲的内容,可分为六个部分:一、“埋葬三个旧时代” 的构思1、写作缘起——配合时政宣传3 幕话剧《茶馆》是老舍 1956 至 1957 年间的作品。它是作家一生中最优秀的一部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解放以后的 17 年里,老舍写小说很少,却写了不少的戏。在写《茶馆》前前后后,他写了话剧《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和《全家福》……跟这些配合时事政治的作品比较,《茶馆》在题材、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上,都大不一样,这是一个全面回眸旧中国社会生活的戏。 其实呢,老舍写《茶馆》,本来也是想要配合时政宣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 1954 年公布,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不少,觉得该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用来教育青少年。于是,1956 年他动笔写了一个 4 幕 6 场的话剧,戏里人物众多,由光绪年间一直写到解放前夕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运动,戏里的主要人物是兄弟 3 人。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艺征求意见。大家认为这部作品,最精彩的是第 1 幕第 2 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戏,觉得应当以这场戏作基础,另起炉灶,写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戏。经过修改剧本最终完成,彻底放弃了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