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作品的教法 关于鲁迅作品的教法,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给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定位。包括鲁迅作品在内的所有文学名著,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们并不因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的变更而消逝。 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离骚》、先秦诸子散文,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人们对它们的认识至今仍在进展当中。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意见可算是较早的《诗经》讨论,但现在已经有了对两千多年来《诗经》讨论的讨论专著。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鼎盛时期的两大诗人,但扬李抑杜和扬杜抑李之争至今仍在继续。 《红楼梦》产生至今只有两百多年,但已经历了从旧红学到新红学两大讨论阶段。鲁迅作品虽是本世纪的产物,但也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讨论过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鲁迅讨论室编辑的《鲁迅讨论学术论著资料汇编》共5大卷,近千万言,且在80年代就有学者致力于鲁迅讨论的讨论,并有专著出版。可见,人类对文学名著的认识要经历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与这些名著存在的时间同始终。 人类对文学名著的认识如此,个人对文学名著的认识亦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甚至可以伴随人的一生。这就是鲁迅的某些作品,在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不同阶段都可作为教材的原因。即使是专门从事鲁迅讨论的学者,他们对鲁迅作品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开卷有益对他们仍然适用。 据此,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来,鲁迅作品教学在教法上深深地陷入了一个误区,即在中学生刚刚接触鲁迅作品时,就把几代学者的讨论成果,经过教学参考资料的浓缩或改写,再通过老师的条分缕析灌输给学生,超越了阅读文学名著的初级阶段,违反了学习文学名著的自然规律,也忽视了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由于定位不当,要求偏高,老师自然感到难教,学生必定感到难学,现有的教学课时当然远远不够。把中学生学习鲁迅作品定位于走向鲁迅的初级阶段,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 假如把学习鲁迅作品比作攀登泰山,中学阶段只是登上十八盘最初的几个台阶;假如把学习鲁迅作品比作在大海里游泳,中学阶段只是在浅海近滩劈波斩浪,即使站在海岸,也能远望水天一色,近观万顷波涛,令人视野开阔,精神升华。新编教材把《阿Q正传》全文选入,假如根据以往的教学思路,岂不是广阔师生的大难题?可不可以因为难而不选呢?当然不可以。高中毕业生连《阿Q正传》都没懂过,其无知程度,岂不是如同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法国人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