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2、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3、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感悟巴金对人性的呼唤和讴歌。一、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 年 11 月 25 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 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 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文革”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 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随想录》收录了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创作的 150 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统称《随想录》。《随想录》反映了巴金在经历十年动乱后对自己、对时代、对导致这场民族悲剧的深层原因的深刻思考和剖析,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坦荡而真诚的灵魂和他所自觉担负的神圣的历史责任感。是巴金文学道路上的又一座丰碑,一部无比沉重的“忏悔录”,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小狗包弟》是《随想录》中的名篇。巴金,1982 年至 1985 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等称号。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2003 感动中国·巴金百年人生笔写成颁奖词: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二)了解背景“文革”期间,巴金看到许多同志、战友、亲人等相继受到各种迫害,以致爱妻非正常死亡,过早地离他而去。许多人丧失了做人的权利,有恨不敢说,有泪不能流,有时还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文革”结束后,他被压抑的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他说:“人只有讲真话,才能认真地活下去。”“我必须用最后的言行证明我不是一个骗子。”本着对社会、历史深刻的反思,怀着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的爱,希望将来不再发生类似“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事情;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持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偿还蓄积在心灵上的欠债——这一切成为巴金创作《随想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