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扶贫情况调研报告 一、概述二、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目前,在牧区贫困户中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种情况:一是因病致贫,比如因家中一人或几人患了一种需长期医治的疾病,每年需花费不少医药费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 50%;二是因灾致贫返贫,主要是长期的自然灾害使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得不到改善,收入低,加上底子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生产性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 25%;三是因学返贫,主要是学杂费逐年增高,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完大学就得需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不仅大学的学费居高不下,就中小学的杂费也让一些农牧户难以承受,特别是近年学校大量合并,多数自然村都没有小学,许多小学生和学前班孩子都需要家长陪读,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开支都很大,一个小学生一年也需要几千元的费用。约占贫困户的 10%;四是因残致贫,有些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致残或是残疾人,因不能从事正常的劳动,更不能去谋取发家致富的非常复杂的事情而致贫,约占贫困户的5%;五是懒惰致贫,一家人不好好种地养畜,更不会去勤劳致富,一年到头等救济而贫困。约占贫困户的 5%;六是其他原因致贫返贫,如孤寡、借贷等原因致贫返贫,约占贫困户的 5%。影响和制约贫困农牧民脱贫解困的主要因素及存在问题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2、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生产单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3、农牧民文化素养普遍偏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程度差。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增大,对于一家一户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而文化素养偏低的农牧民来讲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信息做出准确的推断,假如同一品种的农畜产品在某一阶段的供给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增辐不大,产品不能大量出口时,农牧民收入就会大幅降低。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进展的今日,用于农牧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牧民加强这方面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绝大部分农牧民则无所适从,很难把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来。另外,一些贫困地区农牧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干劲。4、牲畜分配不均,牲畜占有量差距大。牲畜是牧民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但多数地区牲畜分配不均,多的多少的少,据统计,全旗 18.5%的养畜大户饲养着全旗 70%的牲畜,如岗根苏木张勇一家 4 口人,饲养 700 多只羊,人均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