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考研小经验 我本科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跨专业考研,二战。第一次考研栽在专业课上,第二次总分 412 分,幸运地通过复试。本人不是小涛涛同学那样的牛人,没有看过经济学相关的太多书籍,是一步步根据考试的流程来准备的,也许还是有些参考价值的吧 O(∩_∩)O~ 1、为什么要报考中心 报考的初衷是每个考中心的人都应该考虑清楚的问题。说实话,我本科的时候并不了解中心,只是在决定考研的时候在网上查资料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存在。由于本科课程学过经济学基础,之后就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于是决定学习经济学,既然要学就应该在最好的地方学,很自然就想到了考 ccer。之前有人问我,出身于非重点院校为什么敢报考中心呢,其实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出身而犹豫过对未来的追求。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还是很有信心的,高考那时没有明确的目标,浑浑噩噩之后,在大学学习才发现要为自己而学。选择中心之后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她的公平性,既然选择了就要信任之。巧合的是第一次考研失败后,我惊喜的发现中心录用了我本科院校的一位学长,所以那时还是给了我很大鼓舞的,在此先谢谢 SC 学长! 2、初试准备 我两年的考研准备基本都是从 9 月开始的。第一次直到 9月初才了解到中心,很清楚的记得是 9 月 13 号买了巴罗和曼昆那两本书,之后就一直投身到复习当中去。我总结初次失败的原因在于看书太浮,专业课窃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差别很大,所以很悲剧的专业课只考了 86 分。3 月份我在杭州一家公司实习就坚持做了下去,7 月底辞职后还出去云南转了一圈,散散心,回家后就决定破釜沉舟再来一次,8 月底来北京开始备考。 数学(149) 考中心的人都知道有一条定理:要想减轻专业课的压力,必须数学保证在 140+,否则是很危险的事。我本科是文科专业,只修过最基础的数学课程,刚开始复习数学压力还是很大的。但是我一直以 150 分为目标,两年的经历我总结出数学一定要在 12 月的时候出状态。我指的状态是说这时候做题已经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每道题拿到之后有什么思路,可能会有什么难点,一定要了然于胸。 我第一年数学是 128 分,但考前自以为状态很好,觉得真题很简单。其实考前做真题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的是保证在出了小错的情况下还能达到 140+。这就需要大量的练习。我强烈推举蓝皮的那本大纲解析,我看书速度很快,喜爱自己做笔记。第二年复习只做完一遍复习全书,九月下旬就开始做大纲解析,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