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素材:报告文学 杨黎光 灵魂何归(没有家园的灵魂) 1996 年 8 月 6 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深圳特区报》、《中华文学选刊》、《十月》杂志社在北京文采阁联合召开了我的报告文学《没有家园的灵魂-王建业特大受贿案探微》作品研讨会。会上来自北京的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各大报社的记者 50 余人,对《没有家园的灵魂》作了非常中肯的评价。我也在会上谈了采写这部报告文学的体会以及后来去泰国采访的情景。散会后,与会者和《中华读书报》的编辑让我把创作这部报告文学的过程和甘苦写一篇体会。后来我写了一篇《我是怎样写王建业的》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文章发表后,我接到许多读者的来信来电,要求我将《没有家园的灵魂》再写一个续篇。许多老师和朋友也一再勉励我,写好续篇,不辜负读者对我的期望。我于 1996 年 11 月 20日,又赶往广东省韶关市韶关监狱,采访了被判死缓在狱中接受改造已近一年的史燕青,连同我后来在泰国追寻王建业踪迹的经历,写出了一部 4 万多字的续篇,如今一并出版。同时,我想借这次出版的机会,谈一谈采写这部作品的过程和甘苦。 一个偶然的巧合开始了我的写作 1995 年元月 5 日,我的一部“献给国际反贪年”的长篇小说《欲壑·天网》开始在《深圳特区报》上连载。正巧这一天,法院第一次开庭审理王建业案,至此,我对王建业案除了一些道听途说,知之不详。不久,我接到一个电话,是王建业的妻子打来的,她认为我的小说是写王建业的,她说,王建业案件正在审理中,报纸的报道,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压力,影响司法公正。从道理上说,王妻这个意见是对的。在这之前不少传媒已有报道王妻说,没有一个记者是完全客观公正地报道王建业案的。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刺激了我的写作欲望。我说,这部小说确实不是写王建业的,不过我准备去采访王建业案。一个偶然的巧合,开始了我的写作。第二天我就开始了采访王建业案。当初根本没有想到这次采访从 1995 年元月开始,一直持续到王建业被枪决后的 1996 年的元月,又持续到今天,一部报告文学采访写作持续了两年多,这在我的记者和作家生涯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其中的甘苦和沉重,只有自己知道。 记得,一次王建业案开庭,我头一天晚上翻出王建业案的采访本,准备第二天的采访工作。当我打开采访本以后,王建业的事立即一件件历历在目。王建业虽然年龄比我稍大但我们差不多是在同一个人生起点上起步的,今天他走上了法庭,并要走上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