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自信心的有效培育 对于初中生而言,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确保体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成效,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却来自于大多数初中生对于自己的运动水平者缺乏足够的自信,导致教学成效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当务之急是体育老师针对如何培育学生的自信心提出一套有效措施,为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制造前提条件。 一、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由于初中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每一名学生的身体素养和体能水平,都具有非常大的进展潜力。而这种潜力能否得到有效开发,关键在于体育老师能否准确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并且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舞,使学生因此而受到鼓舞,使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有效的调动,这些都是培育学生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例如有些学生虽然在短跑项目中不占优势,但在中长跑项目却表现出色,说明这名学生在爆发力方面有所欠缺,但却具有较强的耐力,老师要适时指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去尝试更多与耐力相关的体育项目,从而建立起更强的自信心。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缺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指导,使学生的不足之处得到有效弥补,逐渐建立起自信心。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有一些学生总是站在队伍的最后面,完成运动项目时应付了事。此时,老师一定不能实行批判的态度,而是要给予适当的鼓舞,帮助学生建立起参加体育运动的自信心。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老师拿出足够的耐心,最初不要对学习提出过高的要求,之后再逐渐加大难度,并且适时给予鼓舞和赞扬。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自信心必定会获得显著提升。 二、突破传统教学方法 新时期的体育教学,要摒弃掉以往那种共性教学的传统方法,适时开展差异化、层次化教学。在体育课堂上,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名学生的表现。有些学生的运动水平明显超出大多数学生,而有一些学生则表现出胆怯、退缩,甚至产生躲避心理。此时,老师便可以将全班学生划分出三个层次。针对那些运动水平比较突出的学生,老师要给他们布置更加多样化的训练项目,使其运动优势得到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之后实施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教学;针对中等运动水平的学生,适时开展一些竞技类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体育运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建立起更强的信心,逐渐养成终生运动的良好习惯;而对于那些运动水平较差的学生,则不能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