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论文(共 8 篇) 第一篇:初中化学迁移能力的培育 一从教学目标出发,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老师应分解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进而系统性地掌握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是以物质学习为主线,前后呼应,形成螺旋式的前进模式。如在教学“CO2 性质”这一内容时,我做了如下规划。首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或课间谈话时,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化学物质的名称或一些零散的化学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无意识的感知体验。其次,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相关单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一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的学习。如在 CO2 的学习中要让学生了解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同时与其他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还要能解释 CO2 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再次,是知识的内化阶段,这是在单元学习后对教学内容去粗取精的一个过程,通过记忆、复述、举例等形式让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紧接着,学生还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通过知识的循环来巩固知识体系,并积累经验。如在学习“碱与氧化物反应”这一内容时,要对 CO2 的性质进行复习回顾。当学生对 CO2 性质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后,后面学习SO2、SiO2 与碱的反应时就是举一反三的过程,这也就是知识迁移能力的体现。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教学内容的实施有一个全局性的规划与掌控。 二将抽象的物质拟人化,帮助学生理解 长久以来,教条化的教学思想使西藏地区的初中化学教学也走上了“基础知识+习题”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脱离了生活背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化学思维与生活中的思维方式相隔离,缺乏知识的体验与感知。生搬硬套的题海战术,使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思考、对原理的理解,导致在解题过程中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育,特别是通过将抽象的物质拟人化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如相同质量的 Zn 和 Mg,分别与等质量的且溶质质量分数也相等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得到了相同质量的 H2,问什么一定有剩余,什么一定没有剩余,什么可能有剩余?拿到这样的题目不少老师觉得可以意会却难以言传,而学生更是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我们将其与生活中的实例进行类比,就能很容易理解了。 三通过知识串联,实现横向迁移 迁移能力的培育需要老师在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多方整合才能加以实现,其效果也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等方式呈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