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讨论阶段总结 XX 年 1 月,我校语文组老师参加了市级课题“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到现在近两年时间。在科研部门领导的指导下,经过实验老师两年来的讨论,已初见成效。下面对课题的实验情况做一下总结。一、 课题的讨论目标1、 科研目标通过讨论,探究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进展独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行发现和获得知识,并在实际中去运用知识。教学模式是师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2、 育人目标在教学中由问题引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实践体验,使学生深层次理解并掌握及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进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3、 工作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问题为中心”。老师真正改变角色,课堂教学变成双向沟通,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提高实验老师的科研意识和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专题讨论,推动创新教育的进展。二、 课题的讨论假设(理论假设)假如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对讨论对象实行以问题为中心,层层设疑等措施,讨论对象就会发生主动在认知结构中搜寻可填补构成问题“空缺”,缩短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的变化。三、 具体讨论内容及科研方法、成果我们课题组在第一阶段(XX 年 1 月—3 月)主要做的准备工作。1、 选题。编写相关资料,课题申报。选题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理论”强调,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加,进行知识学习与建构,并要求老师从传授者转为指导者的教育理论。《学生主题理论》在制定和实施教学策略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会和进展,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加学习活动,体现主体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认识学习理论》,学习是人们与四周环境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调节——平衡过程的多次反复,使自身认知结构产生变化的活动。因此,在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时,不但要注意同化过程的引导,还要注意如何增强刺激、有效的调节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有效地学习。另外《系统论》、《最优化论》和余映潮的《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以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都是我们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2、 组建课题小组,确定并培训实验老师。我校课题小组的主持人为校长刘士兰和语文组组长李红梅。语文组全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