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我们的班级》教学反思_品德与社会《我们的班级》教学反思 《我们的班级》是第三单元《我是班级的主人》的第一课。本课教学总目标为让学生知道班级与个人的关系,懂得班集体离不开个人,一个集体是由每一个个体所组成,正是由于个体的贡献,才使得集体光彩夺目;同时,个体也离不开班集体,我们每一个人都从班集体中获得了知识和欢乐。培育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一员,热爱班集体,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同意为班集体做贡献。本课共有我们长在同一颗树上,咱们这颗树长得怎样,我在班级中的特别贡献三个版块构成,共分三个课时完成。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版块我们长在同一棵树上。 1.科学整合重组教材,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科书为老师结合教学实际,制造和开发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是老师设计、组织活动,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知识的一种资源。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补充,进行再制造,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2.创设情境,重视情感的陶冶。 本节课注重培育儿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感,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景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班级的了解和对班级深深的爱。 3.体现参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品德与社会》教材作为一门思想教育意义的综合性课程,其教育效果如何,学生的参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课通过诗朗诵、音乐、游戏、共贴班级树等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过程加深对班级的了解,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课总体教学目标,特设定第一课时目标如下: 4.通过诗朗诵、音乐、游戏、共贴班级树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同学,了解班集体的含义,并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在学习和活动中,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的热情,加深个人与集体的感情。 让在活动中认识同学,了解班集体的含义,认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5.合作沟通,领悟深化。 第一步:让学生观看小品《散学之后》内容放学后,学生纷纷背着书包离开教室。但是教室是一.片狼藉。学生的课桌上抽屉中 书桌下,一片片的纸屑杂物,凌乱不堪。有的学生还振振有词:不是有值日生吗?又不是我丢的?(这一内容是根据学生实际补加的。)第二步:出示孙小皖同学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辨析对错,并说出理由。第三步: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班级是什么?我是什么?(用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