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中学写——《山中访友》案例主题与背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常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是语段的分析,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惟恐考试时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所关心的更多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或者就是"人文性"的过度膨胀,课堂上谈感情,说感受,合作讨论,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空洞浮泛,致使不少学生学了六年,上了千余节语文课,仍是读不懂,写不出。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的经验使我明白:阅读教学必须转变方式,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于是,在教学中,我换了一个思路: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学习,自己去发现,更要自己去写,去运用。设计依据:新课标开篇就要求公民“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读写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一。平时我们说,写作基于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就是这个道理。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我们的写作方法,大多是从阅读中领悟到的。因为好的文章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我们不能将读写两个环节人为地分开,要改变阅读课上动口不动笔的这种现状,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在课堂上进行练笔。阅读课里面动笔的机会、形式都很多。要重视在阅读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解决好读和写的关系,更好地体验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这样的课才能做到师生共编绚丽篇章,教学平添缤纷色彩。教学情境:教学《山中访友》,我先让孩子们自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拜访了几个朋友,用笔依次标出。读完后,让学生说出他们找到的朋友(16一l7个):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接着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自己觉得写得很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用笔勾画出来。然后自我设疑、品味体会、理解赏析,与同桌交流体会后,并把他喜爱的理由告诉大家,把读后的美妙感受与全班同学分享。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受文本,领悟语言的美及体会到了文章构思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充满童趣和诗情画意,也读出了大自然的美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大自然里各位朋友的喜爱。最后,在阅读理解达到了我备课目标定位后,我让学生注意课文叙述的方式、奇妙浪漫的联想和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依照喜欢的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仿写,要求孩子联想、想象既要丰富又要合理。孩子们听完指令,马上展开了课堂写话本,有的开始托腮思考,有的眉头紧皱,有的再次默读课文寻找支点,有的已经开始奋笔疾书了……。几分钟后,孩子们就自信满满地陆陆续续地举起了小手。【案例一】生1:我发现了作者首先认识的是老桥这位老朋友,通过我反复诵读和刚才的理解交流,我知道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岁月变化而古桥却不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人们服务。突出老桥的“坚持和奉献”,给我很深刻的启迪。我来读读我的仿写:长江大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长江上站了几十年了吧?日晒雨淋,你弯着腰屹立在长江之上,给人类提供一个更快到达彼岸的路,多少人和车从你的脊背踏过,把江水送向远方。岁月悠悠,只有您坚强挺立!师:同学们,评一评他的仿写怎么样啊!生2:模仿的不错,长江大桥是我们熟知的老朋友,展开了联想和想象,但我觉得书上写的是桥,模仿的也是桥,太接近了。我也模仿的这一部分,我把我的短文给同学们读读吧学校的黄葛树,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门口站了几十年了吧?你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多少同学在你底下玩耍。你直着腰,守卫着我们,守卫着我们美丽的校园。岁月悠悠,唯有你高大挺拔。师:写得很好,是啊,只要我们抓住“奉献和坚持”展开联想和想象,我们都能写出很好的段落,同学们觉得身边还有那些“朋友”有这样的品质呢?你想赞美赞美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