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展多维减贫效应分析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展的难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进展,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最新的年收入 2300 元(2024 年标准)为贫困标准线,我国的贫困人口由 1978 年的 77039 万人减少到了 2024 年的3046 万人,贫困发生率也由 97.5%降到了 3.1%,贫困人口的规模和深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区域经济进展不平衡等现状,我国的贫困问题依旧严峻,扶贫减贫任务依旧艰巨,尤其是老、少、边、连片特困地区,脱贫困难重重,制约着 2024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官方统计资料一般采纳单一指标即贫困发生率来测度贫困人口的变化,仅从收入角度反映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于除收入以外的医疗教育等隐性贫困并不敏感,因而很难从整体上把握贫困程度,制订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在对贫困进行测度时,采纳多维贫困的视角[1],除了常用的收入贫困外,加入了反映居民文化程度的“教育贫困”指标和反映居民可接受医疗服务程度的“医疗贫困”指标,以便更完整地反映居民的贫困状况。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镇化进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讨论城镇化的多维减贫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1.1 理论假设。著名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和缪尔达尔认为:一国的人均收入必须迈过一定的门槛才能逐步进展起来,否则会陷入“贫困陷阱”中,进入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在“贫困陷阱”中主要制约力量来自资本积累,而进展中国家城镇化的进展对于资本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城镇化将城乡二元结构的闲置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资本积累率,从而使得经济摆脱“贫困陷阱”而迈向更高水平的均衡状态。结合相关学者的讨论[2-13],本文认为城镇化推动贫困减缓主要通过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公共财政支出三个方面,因此提出以下三个假设:假设 1:城镇化进展导致资源集聚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带动经济增长从而提高人均收入以及对教育、医疗等资源的获得性。假设 2:城镇化所带来的人口迁徙一方面让农村贫困人口直接接触到了城镇的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劳动力的流入刺激了服务业的进展,进而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减贫。假设 3:政府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加大财政公共支出力度,优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等从而有益于贫困减缓。1.2 模型设定。为了检验城镇化进展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