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尚书》《论语》等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下面是工作我为大家整理的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四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一 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化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宝。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制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三 刚到新年,《典籍里的中国》一场《尚书》的流传感动了不少人。真的把诘屈聱牙的古籍活了起来! 可惜,在今古文《尚书》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说得很清楚。 《尚书》概况 《尚书》,即上古之书。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中国自古重视文献流传,上古文献有所谓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说。相传,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中国很早就建立了史官制度,其中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说法,事即为百国之春秋,我们今日可见鲁国之《春秋》。记言之书,即为《尚书》。 《尚书》为记言,主要记载前代明君贤臣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