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历史老师的职业道德现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从小到大,受过不少历史老师的殷切教导,他日若有幸当上了历史老师,自己又该如何向下一辈传授历史,使之不致出现断层?勿怪我危言耸听,古往今来,历史总屈从与权力,史学家能秉笔直书不受当权者威逼利诱者实在不多。历史的真相不应被扭曲,但述说历史的人,却各有立场。希腊神话中执掌历史的女神克莱奥就是位俊俏势力的时髦女郎,总是宽待成功者,冷落失意人。时下宣传的历史占据了教科书很大篇幅,真实的历史就或被忽略或被掩盖。不单只我国如此,连美国大佬也不例外。一部《老师的谎言》风靡全球,揭开了被教科书包装过的历史真面目。没办法,谁叫历史生来就是为政治服务的呢? 很多老师不是小壶煮汤圆——有料倒不出来,而是教科书、考试大纲,老师这个特别身份让他们不能倒。如何在宣传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的确值得我们这些即将成为教育者或已然是教育者的人深思。请不要认为讨论真实的历史是史学家们的专利,其他人同样可以。能够从历史中发掘出有助于预测未来的线索是多令人着迷的事啊。有人曾感叹:人最悲伤的是,刚被历史的车轮碾过,还没来得及爬起来,发现历史在倒车 以前从教科书和老师的口中只能片面的认识历史人物,不是忠就是奸,非是则非,可是历史本就是充满疑团的,也正是由于它有许多尚未盖棺定论的地方才显得迷人。再者,由于书本知识是前人认识与经验的成果,对学生而言,它们是“二手货”,而且由于它们仅仅是对事物原型的反射、影像,而反映事物的“镜子”很少是完全洁净、无尘的,因此这些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失真的、扭曲的,对学生了解真正历史的价值有限①。假如这时候老师能给予学生正确阅读教科书的指导,教会学生不能盲信教科书,时刻带有怀疑、探究精神的话,信任就不会培育出这么多只懂做题不会思考的人。正所谓“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嘛。读史使人明智,不知道读宣传的历史能不能起到同样作用?季老临终前发出的提问字字叩心,为什么中国培育不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现下是有莫言让国人扬眉吐气了,季老的叩问却没有得到让人满意的答案。 高中的历史老师只教我们袁世凯是个开历史倒车的窃国大盗,却没解释过他的帝制“洪宪”年号其实是“弘扬宪政”的意思。老师只在提到“戊戌六君子”被斩于菜市口时说这是慈禧的手笔,却没说这个叫叶赫那拉兰儿的女人也推行过政治改革,其范围甚至比康有为设想的还要广泛,手段也比时的举措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