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高考目标定位】1、种群数量的变化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纲知识梳理】一、种群增长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4)两种情形:①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 K 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 K 值上下波动。(3)意义: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内因:(1)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2)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外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要点名师精解】一、“J”型增长曲线与“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 1、曲线比较用心 爱心 专心12、列表比较 3、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因而有:“J”型曲线因环境阻力增大而成“S”型曲线。4、K 值变动的示意图及应用(1)同一种生物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 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 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 值上升。(3)应用:当环境中种群数量大于 K/2 值时,即可采取适当捕捞等手段合理利用,但捕捞后数量应为 K/2 值,因为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的总量。【例 1】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环境阴力对种群增长的出现在 d 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 c 点开始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增长率为 0【解析】环境阻力出现在“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叉点(c 点)。c 点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不能在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