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第七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项第一课时一.考点透视一、关于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下列几点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对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词句意义关系很大。2.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又如“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是用其本义;“祈父,予王之爪牙”(《诗经》),这里是用“爪牙”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是用其比喻义。3.词的古今异义学习文言文困难大的是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这类词的词义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弱化。(5)词义强化。(6)感情色彩变化。(7)名称说法改变。4.偏义复词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语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要注意把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区别开来。5.分清单音词与双音词(1)文言中两个相邻的单音词,恰与现代汉语某个双音词相同,意义有相同也有不同,须加以区别。(2)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而误解了原词义。如“仓皇”“布衣”等。二、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1.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2. 根据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推断词义。比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决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3.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词义。比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做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中,它做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