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劳动力资源调研报告 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讨论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究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和县农业、林业、教育、发改、经济商务、扶贫等部门在全县开 展 了 劳 动 力 资 源 状 况 调 查 。 现 根 据 调 查 情 况 提 出 如 下 三、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我县 23.7 万劳动力的 4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交通和通信信息相对较好的锦屏、八道哨、曰者的劳动力仅为总劳动力的 18.8%,还有近 60%的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镇高寒或半高寒山区,其人多地少,交通、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整体文化素养较低,就业半径小。全县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劳动力总数的 6.3%,92%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中以上文化转移率高达 95%,初中文化转移率次之为 70%,小学文化转移率最低仅为 35%。可见文化素养越高,就业空间越大。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县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县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经政府或中介组织推举的不足20%。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亮。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从 05 年到 07 的统计数字看,在培训中列前三位的是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电子电工,占据了培训总量的 53.2%。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专业,而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进展中需要的养殖、种植、农业农机技术、规划、设计等专业的培训趋于零。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