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考研生活中的失衡百态 教你拥有平常心其实,在西方心理学当中,是没有 psychological balance(心理平衡)这一术语的,“心理平衡”一词可谓是中国人的独创;而心理失衡和心理平衡又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心理平衡”是指人们内心世界和谐宁静的一种状态,而心理失衡则是个体在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挫折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紊乱的状态。心理不平衡,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产生生气、焦虑、沮丧、抑郁、悲伤、不满、嫉妒等负面情绪;使人不能正确地对待客观现实,不能正常地处理人际关系,降低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不能有效地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考研生活中的失衡百态出境人物:杨同学情景回放: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学校保研资格评分开始了。我和小萨都很有希望保研,而我的成绩一向比小萨好,所以感觉胜算比较大。然而没有想到是,最后竟然是小萨获得了保研资格。同学议论纷纷,说她的学生会干部身份为她增分不少。我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看见她就生气。心灵解读:能够获得保送讨论生的资格,是许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但这种“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在保送讨论生资格的评定标准中,学习成绩只是考核的一个方面,学生在学生会、社团组织、班级等活动中的表现也是相关评审部门考察的重要内容。部分成绩优秀但却较少或从不参加校园活动的学生将会错失保送资格,他们会感到挫折:“我每天刻苦学习,到头来还不如那些学习不如我的干部,真是太不公平了。”其实,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大学是为国家培育高级人才的地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培育学生的社会活动、人际沟通、组织策划等方面的能力,考察每一个人的综合素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过去,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而应该全面地提高和进展自己,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杨同学应该在调整自己的看法后,把心态放平静,积极地投入到考研的复习中去。出境人物:赵同学情景回放:我是一所地方院校的学生。大学期间我努力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深造,我决定报考名校的讨论生。初试成绩出来后,我兴奋了好多天,以为终于可以梦想成真……然而,复试的时候,我却被无情地淘汰了。导师选择了一位名校毕业的学生。知道这个结果后,我气愤不已,真想大喊一声:难道真的是名校学生宁有种乎吗?普通院校的学生就真的那么差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