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地农民工困境思考 “没有了土地,我还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农民么?”22 岁的新生代农民工魏以一种开玩笑的口气向记者质疑。她现在上海打工,虽然近期还没有回家的打算,但她仍渴望自己的名下也拥有一份土地,就像村里的大多数农民一样。 记者在、江苏等地采访中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中已经出现一个特别群体:“无地农民工”。假如这个群体在城市找不到工作,无论滞留城市还是回到农村,都可能面临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困境,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基层官员建议,应对“无地农民工”现象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出现新群体:无地农民工 22 岁的农民工魏现在上海市一家鞋厂打工。虽然她的户籍仍在田营镇魏窑村,但在老家却没有土地。村里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最后一次土地调整时,她家因计划外生育人口且未缴足计划生育罚款,她没能分到土地。很多像魏一样的新生代农民工都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作为农民,她没有土地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而作为工人,她被鞋厂永久接纳的可能性也很小。 对此,省市市长孙提出了“无地农民工”的概念。他分析说,“无地农民工”的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部分无地农民是计划外超生人口,他们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未能分到集体土地,还有一部分是农村土地 30 年不动政策实施后的新生儿。“无地农民”长大成人外出务工,就成了“无地农民工”。“无地农民工”的年龄层次基本都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范围。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群体的人数会越来越多。 目前,“无地农民工”数量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市政府劳动部门已经关注到无地农民工现象。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汝粗略估量,市 228 万外出农民工中有“无地农民工”60 万人,估量今后每年有 10 万没有土地的新增劳动力进入社会。 以魏窑行政村魏窑自然村为例,该自然村目前共有 2200 多人,上世纪 90 年初,魏窑自然村对土地进行了最后一次分配;当时有50、60 名计划外出生人口没有依法缴纳计划外生育社会抚养费(即计生罚款),没有分到土地;1990 年 8 月以后出生的人口,也不能分到土地。这些人现在已经成为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干部魏天和粗略估算,截止到 2024 年底,魏窑自然村无地农民累计人数在 400 人以上。 边缘中的边缘:“无地农民工”不等同于失地农民 “无地农民”和失地农民不同。失地农民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其丧失土地过程是显性的,失地农民不仅有一大笔土地补偿款,还会被政府纳入城镇职工保障体系,在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