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描绘春──教《春》点滴谈 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春》脍炙人口,是初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是一篇诗情画意极浓的作品。它的风格清新,象出水芙蓉纯洁娇艳、亭亭玉立。我十分喜爱这篇课文,屡教不厌。但怎样才能将名篇著作教好、把作者爱春如痴的感情传达给学生呢?我决定用饱满热烈的感情、鲜艳明快的语言、浓重彩、淋漓尽致地将《春》的画卷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他们尽情地领悟和享受《春》的魅力。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制造浓郁的春意盎然的课堂气氛,所以开始讲授正文前,我就将春作了简单的描述并提问: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穷的生机和无穷的力量。从古到今,有很多的诗人都曾经描绘过春天的美景。你们在小学学过了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那就是写春的。你们还记得全诗的内容吗?这一下,课堂立即活跃起来,不少人迫不及待地念出声了,我就让大家齐背这首绝句后,总结道:这首绝句是从鸟(黄鹂、白鹭)的角度来写春的。春天到了,候鸟飞回来了。我又问学生学过宋朝文学家王安石的《夜泊瓜洲》没有,学生背诵后叫他们说出这首绝句中哪句是写春的。大多数学生都回答得出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我归纳说:这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的──春风一吹,江南两岸就变绿了。 讲正文时,我告诉同学们: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写春的内容可多了,这里头不但写出了山、水、太阳,还写了风、草、花、树、蜜蜂、蝶蝴、雨、人等。其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这样繁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把它们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的呢?这一启发和提问,又一次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阅读情绪。 本文的脉络是盼春、画春、颂春。画春是全文的重点,作者用了大量笔墨、细致入微地着力描绘了具有典型个性特征的春景图。怎样才能将这一幅幅无形的画面生动具体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让他们也融进诱人的春景中去、饱领大自然的美妙呢?我精心地设计了问题和板书,并作了启示性的诱导和讲解。教完课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下面以画春中春草图和春风图为例,谈谈我的教法。 朱自清笔下的春草图是非常可爱的。他是抓住哪些特征来写的呢?学生回答后,我作了如下的小结:春天到了,最先是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偷偷地这个词看来很平常,但它却形象地表现出小草趁人不注意、无声无息、毫不让人觉察地长出来的情景。可是作者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