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和教授主持在线讨论整理稿 问:我读过一些大学教授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些建议或理论,我觉得他们大多数的建议都具有一种理想主义色彩,这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语文教育建议或理论假如真的应用到现实教学中去面对高考往往都行不通。我想问一下潘教授,您是否估量过您的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理论对现实下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面对高考)有多大的实际价值呢?对我们现在处于一线的语文老师哪一些可能是可行性建议,哪一些还得等待应试不再成为语文教学障碍时方可实行呢?您的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的灵感源自何方呢?是从中学教育现状中猎取的灵感还是从对人之本体的观察中猎取的灵感呢? 答:看得出您是位很有责任心的老师,谢谢您的提问。关于您提的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据我所知,许多一线的老师和这位老师的想法是相似的,有的甚至还要激烈,类似《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性的文章,都被老师们视为阳春白雪,自然是曲高和寡。广阔的语文老师认为,他们需要的是拿来就能用,用了就能得分的语文刊物。这些年,可以说我已经习惯了语文老师们这种对待理论学习和讨论的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老师们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被大纲标准化教参统一考试打磨成同一型号的教学机器,他们的思考大多集中在辨别什么对于考试有用,而对无用的不屑一顾,对无用之用不是大惑不解,就是嗤之以鼻。我也听说我的学生自从当了老师后就不看理论著作,不读专业书籍,甚至不看文学作品,对写作了无兴趣,现在我已不会感到惊讶。但是每每看到我亲自教过的风华正茂的学生,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就开始学会孜孜不倦的捧阅优秀教案,如获至宝地从语文刊物中搜寻模拟试题,我还是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和痛楚。 在我们看来,应用层次讨论教法讨论必须以正确的基础理论讨论为前提,但是很多老师却认为仿佛是多此一举,大可不必费心。请问,一线老师热衷阅读的所谓教法讨论,假如没有对学科性质、目的和任务的正确认识,能讨论出什么来呢?连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都弄不清,究竟语文 教什么呢?效果效率都是对特定的目的和任务说的,不知道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纵然讨论出了这法那法又会有什么价值呢?对语文二字不同的解释,对语文课程、教材和教法的认识,势必就全然不同,取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不讨论何谓语文怎么不会影响实际工作呢?虚和实是辨证的,没有形而上的思考,没有对事物本体的把握这个虚,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实。 语文教育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