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案 学习目标: 1.分析烛之武等人物形象。 2.学习精彩的语言艺术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 主问题:烛之武是如何逐步说服秦伯的?体会其游说艺术。 温故知新: 鄙 蜀之鄙有二僧 越国以鄙远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翻译:(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一、导入: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左传》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的。战争即事件,有事件就有情节。行人即人物,就要分析人物形象。辞令即语言,就要赏析外交的语言魅力。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历史背景:秦晋为什么围攻郑国? 表面上“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最终目的是“称霸”“扩张”。(插入历史背景)“春秋无义战,弱国无外交。” 三、情节安排: 文中没有直接写到战争的场面,但是却让我们感受到战争形势的危险。这种叙事方式在写记叙文时值得借鉴。如《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我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那么是如何安排故事情节的? 明确: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兵压境——一线生机——微起波澜——出现转机——危机迭起——一场虚惊) 看似短小,但叙事却一波三折,惊心动魄,虽然没有战争场面的描写,却感觉到了战争的气氛,手法可谓高超! 四、赏析语言艺术: 烛之武正是在这种波云诡谲的战争形势下出场的,并且成功游说了秦伯。那么,烛之武是如何逐步说服秦伯的?体会其游说艺术。 以退为进,动之以情 以“利”巧攻心理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利 以“害”巧析形势 以利相诱,替秦着想 以“史”巧施离间 以史为鉴,挑拨离间 烛之武正是从分析利弊、揣摩心理、利用矛盾三个方面,从而使“秦伯说”,并“与郑人盟”。正所谓“上兵伐谋,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五、分析人物形象:言为心声,语见其人。 即没有烛之武多余的外貌、动作描写,仅通过语言描写却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么,塑造了烛之武怎样的形象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形象特征? 深明大义、能言善辩、智勇双全。即辨士、勇士、志士。 郑伯:(正)虚心纳谏、知错能改|(反)出尔反尔、朝秦暮楚 佚之狐:(正)知人善举、慧眼识珠|(反)老奸巨猾、嫉贤妒能 秦伯:善于决策、审时度势、霸权主义 晋侯:头脑清醒、审时度势、霸权主义 六、拓展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