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案 大家寒假在家期间是完成弯道超车的好时机,为了帮助大家巩固语文阅读知识,今日我我为大家整理了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感兴趣的快和我一起看看吧。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目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亮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予情感。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奇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是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制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关学概念。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判之中。 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最有典型意义的是郑燮《题画》中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